諸商足跡:勇于實踐的諸暨人陳國麟
【導語】湖州是一座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江南古城,有優美的自然景觀和眾多歷史人文景觀。自古以來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在這座江南古城上有一群奮斗的諸暨人,他們勤勞、實干、樂于助人,其中湖州諸暨商會會長陳國麟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的諸暨人。
記者見到陳會長時,他首先就講到諸暨,講到自己從小跟隨父親因為戶籍問題離開諸暨的經歷,他自己說道如果是現在社會,他肯定就不出來了。
【現場采訪 湖州國際公路運輸公司總經理 陳國麟】
7歲呢,我父親是在這邊湖州的一個交通運輸公司上班的,7歲就跟著父親到常州縣。本來我是不出來的。因為你7歲出來到這個常青你連話都聽不懂。我們一直說的是那個諸暨話,到了這里來后說的都是,長清話湖州話是聽不懂。但當時在諸暨大言村,是一個農村。這個呢,當時涉及到一個戶籍的問題。如果我不出來,住在那里,那就是一個農村的戶口。那么出來到這里來了?就是一個居民戶口。如果是現代社會,那我肯定是不出來了。
7歲,剛剛和小伙伴們一起上小學的年齡,但是陳國麟不得不來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在一個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學會在陌生環境中成長。
【現場采訪 湖州國際公路運輸公司總經理 陳國麟】
然后我上學讀一年級。上學還不習慣。話也聽不懂。我是諸暨的,這個學校里頭上課架,他們本地的土話。就聽不懂。就是這樣子的情況。我們那個時候工作比較早,18歲就開始工作了。就在汽車運輸公司啊,工作,汽車運輸,公司,里面工作,我是做最基層的售票員。
就這樣,少兒郎成長為小伙子。雖然跟隨父母一直成長在外地,但是他骨子還是諸暨人的性格。諸暨人那種吃苦耐勞、正直、豪爽、不安于現狀的性格。在國有企業進行體制改革的時候,陳國麟站出來了,用自己的改革新思路贏得了公司職工的支持,讓他從汽運公司一個最基層的售票員成長到湖州國際公路運輸公司總經理。
【現場采訪 湖州國際公路運輸公司總經理 陳國麟】
正好是9394年汽車運輸公司改制嗎?改革以后省里就把這個體制下放。我們屬于地方管了。當時我就28來歲。我在常春汽運公司。當一個科長安檢。那個血氣方剛。我說這個怎么能不好呢肯定的好的是大家。要全公司全體職工,發表,演講。然后我想我也可以,我也去報名,那個時候有很多人,我其中一個。然后找個時間向全公司,注意施工,演講。所有職工聽了,當場就投票。馬上成為法人代表。那人家為什么要把票投給你呢!一個人,我18歲,工作就在汽運公司??!我是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第二個呢,在當時的年代里,我是拿出了新的思路。我當了總經理之后,要把這個體制改革。人事要改革機制要改革。成立出租公司。幾條適合當時社會的方案,就這樣子。
應道而生,順勢而上的陳國麟。在自己的事業上風風火火地忙綠了幾十年。如今,他已善認了湖州諸暨商會的會長,閑暇之時陳會長更多的投身于他夫人的清水河農莊。對于這個清水河農莊的管理,陳會長也有他自己的經營之道。對于農莊的投資不是看到農業的經濟價值,而是首先考慮食品安全問題。幾年來,他一直致力于打造成自然生態的農莊。
【現場采訪 湖州國際公路運輸公司總經理 陳國麟】
我做這個的農莊呢,是看到中國的這個食品安全就有問題。我的里面是做一個生態型的農業農莊,和其他人的農莊是不太一樣的。我這個農莊生態,怎么樣一個叫生態型,我這個里面所有的水果樹,我現在里面種的水果樹大概有2萬多畝,從這個櫻桃開始,櫻桃,果桑,琵琶,水蜜桃,李子,葡萄,一年四季,我那個是自然生態,不反季節,不用大棚的。就是按照我們小時候的那種自然規律,這么種的。施肥,我用的都是有機肥,不用任何的添加物,和色素。
為了打造自然生態的農莊,不僅農莊的果樹按照自然規律生長,農莊生態環境陳會長也下了很大的功夫,當時政府補助提議修石板路,但陳國麟不顧大家的反對堅持自己的想法?,F在農莊里除了主要干道修建了水泥路,其它的基本都是草坪土路,也保留了農莊的自然生態。
【現場采訪 湖州國際公路運輸公司總經理 陳國麟】
還有一個生態呢,我第一年,第二年,像農業上面國家補助是很多的呀,他們這個鎮里面叫我石板做起來,我這里水是很多的嗎,他幫我包起來,免費給我做,我第一年,第二年的時候,我不讓他們做,我就說這個包起來了,我寧可讓他在周圍長些小花小草,那么自然生態的東西,我第一年做的時候我爭議很大的,朋友來了,我自己的朋友里面都是非常認可的。
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勇于實踐想法,陳國麟就是這樣一個立于言,踐于行的人,當年在國企體制改革時候,他站出用自己的新思路贏得了廣大干部職工的支持。農莊經濟風生水起之時,他堅持打造自然生態農莊。陳國麟就是這樣一個堅持自己的想法又敢于突破的諸暨人,相信在不久將來,自然生態農莊也會帶來更長遠的收益。